中外文书刊

一、中外文书刊

  目前,分馆编在图书馆系统中的中文和外文藏书共计5万余册,中文图书2.5万余册,外文图书2.5万余册,其中包括2000多册民国时期中文和西文图书,许多为哲学系分馆独有。馆内设有中文馆、西文馆和中间馆(哲学系文库)。

 

  (一) 中文馆

  中文馆主要收藏中文和日文图书,中文图书包括《儒藏》、《道藏》、多种版本佛教《大藏经》(如《径山藏》、《中华大藏经》甘珠尔108册藏文版)《新订朱子全书》、《阳明文献汇刊二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和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汤用彤、钱穆等重要思想家全集或著作以及港台学术书籍涵盖了哲学宗教领域的经典著作和研究性的专业书籍,可供流通借阅。其中有王炜、儒行社萧雪、李慎和翟奎凤等老师的赠书。

  日文图书有近千册,包括李廷举老师赠送关于科技哲学图书200余册。

  特色馆藏有《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等400余册古文线装书,其中近三分之一由著名心理学家、翻译家唐钺先生捐赠。

  截至2015年底,订购纸质中文期刊100多种,中文过刊存放于系里书库,因已有电子版,故自2016年起停止订购纸质中文期刊。

 

    (二) 西文馆

  西文馆主要收藏英、法、德、拉丁、古希腊、俄等多语种书籍。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一版(MEGA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二版(MEGA2)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康德、黑格尔、谢林和尼采等哲学家的全集或权威选集,可供流通借阅。其中有李麒麟老师、系友李敏强、美国哲学家Alvin Plantinga、荷兰学者Samuel IJsseling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所等个人和机构赠书。

  特色馆藏有1000余册民国时期西文图书,是国立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大学图书馆旧藏。

        2016年至2024年每年都有新增西文图书,有赠书也有购书,尤其在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期间购书最多约5000余种,西文图书渐超过中文图书。

 2016-2024年中文和西文图书馆藏总量变化情况

2016-2024年中文和西文图书新增馆藏情况

 外文期刊

馆内还收藏由中心馆和CASHL项目订购的哲学宗教类外文期刊72种。自2010年至今,有近3000册现刊与过刊存放于馆内,涵盖英、德、法、俄、日等语种的重要学术刊物。英文期刊多数为英国、美国一流的哲学理论性与哲学史研究刊物。

部分外文期刊

外文期刊目录

 现象学文献馆

在张祥龙和靳希平老师等前辈的关怀下,于西文馆内设有“现象学文献馆”,收录了胡塞尔全集已出版的德文版及英文和法文译本,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主要现象学家的原著及研究文献,堪称国内现象学研究资料最为完备的馆藏之一。

现象学文献馆内景

 多年来,分馆持续更新西方哲学研究前沿书刊,其馆藏在国内名列前茅,国际一流大学的哲学系相比亦不逊色。近几年通过中心馆为全国其他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分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为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 中间馆(哲学系文库)

 

中间馆主要收藏哲学系文库书刊,实行非流通、馆内阅览制度,内容包括:

  教师文库,按专业教研室收藏了本系教师的学术著作和师生主办的主要学术期刊,其中包括唐钺、邓以蛰、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宗白华、汤一介等先生的全集或著作,在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承方面,教师文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汇聚教师智慧与学术成果的宝库,更是激励后辈学者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源泉;

唐钺、邓以蛰、宗白华、汤用彤、汤一介等先生的著作

 

学位论文,收藏哲学系历届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此外还有教学参考书和系友文库。

特色馆藏有1000余册民国时期西文图书,包括唐钺(字擘黄)、邓以蛰(字叔存)、汤用彤(字锡予)、宗白华、郑昕、任华、熊伟等先生的珍贵赠书,其中宗白华和任华两位先生的赠书各有300多册。馆内还收藏有胡适(燕京大学旧藏)、冯友兰(空白页书有“叔存兄政之 著者赠”)和张颐(空白页书有“叔存学兄正 丹崖张颐呈)等著名学者的博士论文,极具历史与学术价值。 

 

  (四)特色馆藏:

  1.汤用彤等先生赠书

 一九一八年和一九三五年哲学系开设的课程

 

冯友兰、胡适和张颐先生的博士论文

汤用彤、邓以蛰和宗白华先生赠书

郑昕先生赠书(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1787年版,有批注)

任华、马寅初先生赠书

 

2.国立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大学图书馆旧藏

部分旧藏书影

 

 

3.民国时期中文图书和清代的古文线装书

唐钺先生赠书

 

光绪丁亥脉望仙馆石印《宋本十三经注疏》

 

  这些藏书多为研究哲学和宗教的经典著作和重要参考书,部分图书附有批注,更有名人签名题写的赠书。即便时光荏苒,今日翻阅这些经典之作,仍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智慧与美好德行,有时候,无需过多的文字,仅仅是一枚印章,或是一句警语,就足以传达出他们对书籍的珍视与阅读的感悟

  这些藏书所展示的不仅是北大哲学系前辈学人的思考印记,更是早期中国人接受哲学的一个缩影,是哲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见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与历史文化价值。这些书籍所承载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底蕴,如同一盏不灭的灯塔,持续为读者提供着深刻的鼓舞与无尽的灵感。它们不仅丰富了哲学系分馆的文献资源,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文献之薪火得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