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书本上漫步 ——哲学系图书馆部分民国时期图书整理小记二

时光在书本上漫步

——哲学系图书馆部分民国时期图书整理小记二

2023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乔淏铎供稿

 

在探讨何为优秀的图书馆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心中的衡量标准各异。有人或许侧重于空间布局能否在阅读之余促进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有人则可能将书籍借还效率视作评判的关键;自然也会有人将馆藏数量的丰富程度视为衡量其价值的首要标尺。诚然,这些观点均有其合理之处,它们无疑是构成一座优秀图书馆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仅仅满足这些外在条件,是否就足以冠之以“优秀”之名?

或许,真正让一座图书馆脱颖而出的,是其深藏不露的内在精髓——那可谓是图书馆的灵魂所在。这种精髓,绝非单凭庞大的藏书量、精妙的空间设计或是先进的数字化系统所能媲美。它源自于一代又一代学者倾注毕生心血,于书页间留下的智慧足迹,是他们精神漫步的见证。这样的图书馆,是知识与智慧的宝库,更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地,它超越了物质层面的堆砌,成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灯塔。

手捧一本古朴的旧书,静坐于阅览室窗边,静观阳光如细腻的画师,一点一滴、一寸接一寸地,从一束柔和的光晕缓缓铺展至整本书的页面,时间给书籍带来的磨损与前人留下的工整笔迹,都在这光影交错中清晰可辨。然而,冬日的阳光似乎总带着几分羞涩与吝啬,不久便悄然收起了它的身影,光线也随之从书页上撤离,仿佛一场精妙绝伦的哲学漫步,虽短暂却充满启迪,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邂逅不会发生在崭新锋利的书页之间,只会产生于时间磨平棱角后的黄旧纸张上,而图书馆之魂恰恰是蕴藏于这些书籍之中。

人生之路,亦如这光影般匆匆流逝,但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眼,在前人深邃的思想领域中悠然漫步。这样的漫步,固然可以在知识的坦途上悠然前行,但更为迷人之处,莫过于能在字里行间偶遇历代学者的种种思绪与情感,它们或深邃、或激越、或温婉,如同在历史的密林中探寻着智慧的宝藏,每一次发现都让人心生欢喜,感慨万千。当我们有幸目睹汤用彤、郑昕等诸位老先生所赠的书籍,其中不乏如今难觅的特殊版本。通过阅读这些赠书以及特定版本的序言与后记,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不仅仅在学术层面上求真务实,更是将这份真实践行于生活之中。即便时光荏苒,当我们今日翻阅这些经典之作,仍能深刻感受到它们的作者所用的那份智慧与美好德行,更能激励我们通过阅读将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传承下去。

有时候,无需过多的文字,仅仅是一枚印章,或是一句警语,就足以传达出他们对书籍的珍视与阅读的感悟。这些细微之处,如同心灵的印记,让我们在翻阅之际,能够跨越时空,感受到前人那份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在阅读旅程中获得的独特体会与启示。

哲学系图书馆特色馆藏

图片1 冯友兰、胡适和张颐先生的博士论文

183545748f1e87956b06a522a3a1e16

图片2燕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等大学图书馆旧藏

bb26f8fb6bcdc21383aaaf0766c0e14

图片3 唐钺、宗白华、汤用彤、邓以蛰、郑昕和任华等先生的赠书

汤用彤等先生赠书照片

汤用彤等先生赠书照片

图片4 今年增补汤用彤等先生的著作

汤用彤等先生著作照片

 

图片5.邓以蛰先生赠书(一方面有邓先生自己的藏书,也有这两本冯友兰先生和张颐先生赠给邓先生的博士论文)

ae9ae8949886d2a16a06bc6cbee1ffd

e2fb874d3899ebbe79e2d6aabf19d81

6d3a87b4727fe2415a34dca1983efb1

 

 

 

 

图片6.宗白华先生赠书(赠书最多近400)

DSC_2985(1)

 

 

 

 

 

 

 

 

图片7.汤用彤先生赠书(有研究印度哲学和美学史的藏书)

DSC_2990

 

 

 

 

 

图片8.郑昕先生赠书(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有批注)

55315b44032aab478be8ca7ba7b896e

 

197697a325d8e60a9d5e39dea57dff8

 

DSC_2978

 

 

 

 

 

 

 

 

 

 

 

 

 

 

图片9.任华先生赠书

微信图片_20241223172744

 

 

 

图片10.唐钺(字擘黄)先生赠书(主要为民国时期中文图书,可否分为主题中文和线装书单独做说明)

9d7f52ee89b96650ed0f4ec71f29386

 

11.馆藏《十三经注疏》(赠者不明)

cbe2fd2f7b2983a33633a3830fd9a49

 

ace7565aac99addd0853811d175e0cc

 

2f68406c1247a87c223f3e6eac43ff3

在这张图的右侧,一枚钤印赫然在目,其上篆书“醉墨”二字,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雅致。而转向左页底部,一枚朱文印跃然纸上,其上清晰地刻着“齐林玉世世子孙永宝永”。据考,此印乃出自民国时期的著名戏剧理论家齐如山(1875-1962)家藏印,齐如山的九世祖名曰齐林玉,由于“林玉公”印章一直传下来,齐令辰、齐如山父子在后来收进的书里也钤上了印,与世传的藏书一起“世世子孙永宝用”。其藏书印代代相传,见证了齐家对学问与文化的执着追求。

 

12马寅初先生等非本系老师的名人赠书与张颐先生书信和鲁汶大学赠书中海德格尔书信等另一个主题说明

 

马寅初先生赠书

3eb3647e4af7aadf21b7a3c787c1b01

张颐先生书信和鲁汶大学赠书中海德格尔书信

3c28349ead3793507d949d588c1ffbe

 

 

 

 

 

 

 

 

 

 

 

 

 

 

 

 

 

 

顾毓琇先生于书中亲笔题写的“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不仅如同一道光芒,照亮并鞭策着我们在学习、工作中的每一步前行,更似一股清泉,深深滋润并启迪着我们的心灵深处。这句话不仅是对过往圣贤智慧的崇高致敬,更是对我们内心良知与道德准则的深情呼唤,引导我们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始终坚守正道,以良知为指引,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或许在学术研究的快速更迭中,某些老书的观点略显陈旧,某些版本也不再作为首选推荐,然而,这些书籍所承载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底蕴,却如同一盏不灭的灯塔,持续为我们提供着深刻的鼓舞与无尽的灵感。因此,就系图的工作而言,尽管这些整理、保护与展示工作平凡而不起眼,但我们满怀热忱地希望,能有更多的师生深入探索并了解我们的“学术宝库”,感知我们深厚的“魂”。通过这些书籍,我们共同见证时间的脚步如何在书页间轻轻漫步,留下历史的痕迹,启迪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