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在一个本应懒懒睡上一觉的周末清晨,我们却早早来到了哲学系图书馆内以一次并不十分有趣的志愿活动开启了自己的一天。在本次哲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系图整理活动中,我带领着其他六位同学一起完成了馆内大部分外文书的顺架工作,并带着大家参观了图书馆。尽管这次活动以相对简单的顺架工作为主,大家并没有能够了解和体验到更多图书加工的工作,几位初次到来的同学依旧有一些感想希望与大家分享:
说来惭愧,从开学到这一学期的尾声,这次活动还是我第一次踏入系图书馆。去的念头不是没有,但出于某种不知名的敬畏,我终究不敢独自前去。因此,当看到这次志愿活动能在有引导的情况下进入图书馆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这次活动的收获可以说远超期望。浩如烟海的珍贵书籍就摆在眼前,那股敬畏虽然还在,我却仍能感受到它们与我之间距离的缩短。顺架的工作虽只是简单的重复,但能触摸到这些象征知识的书卷着实令我心生雀跃。活动后,老师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先生们的照片,那个伟大的年代似乎又鲜活过来,和如今的图书馆重叠。斯人总会离去,图书馆却总静立在此。
——哲学系 17级 熊江韬
一排排林立的书架,静静地躺着各色的书籍。哲学系的图书馆并不大,外文馆里更是因为密集的书架而略显拥挤。也许很多人喜欢开阔的空间,但我却对这样小小的地方情有独钟,因为我喜欢这种被书籍包围的感觉,喜欢这种置身于被限制的空间里的充实感。午后,当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拿起一本书坐在此间,仿佛整个世界就是这一间屋子;其实,对一个真正的哲人来说,这件屋子里就是承载着整个世界吧。安静、有序、数不清的书籍静待着你的翻阅;还有先生们捐赠的民国图书,想必他们也是在像这样小小的书房里写下那许多箴言的吧。我喜欢这个哲人的“书房”。
——哲学系 17级 韩硕璠
其实参加这次活动前,我不知道到我们系的图书馆在哪儿,当天从同学得到信息,才按时到了。进入图书馆后十分惊讶,图书馆里环境特别温暖(小花很可爱),而且资料真丰富(有各种语言和各种时代的书)。尤其是看到民国时期的书的时候很吃惊,真佩服人们努力收集起这么多资料而且保管得这么好。下次有空的话,要尽量来图书馆读一读。王老师给我们看教授们年轻时的照片,给我们朗读老先生们的名言,并分享给我们明信片。活动结束后真的很受治愈,建议同学们来哲学系图书馆看看。
——哲学系 17级 宋娜瑛(韩国)
每次活动后看到大家合影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总是感到很幸福。这让我觉得大家在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与写下的这些文字都是真实的。两面朝阳的窗户使得系图总是个充满阳光的地方。历代馆长与馆员们的精心维护又使得这里成为一个安静、美好,一个可以包容我们每个人的温暖的小屋子。第一次来到这里做志愿活动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这里。我想每个前来做志愿的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欢窗户里洒下的那缕阳光,喜欢游走在书架间的那种感觉,喜欢在这个温暖的屋子里读书、工作的自己。
还记得一年多前来到这里的时候,一进门,还没开始正式的工作,热情的王老师就为每个人倒水,让大家相互认识。当时着急的我们总觉得这有些浪费时间,不如多干一点活。一年多之后,我却像是成了这里的“小主人”,承袭了活动的这一“传统”。一杯热水不是多余的,而是这温暖场景下的应有之意。
活动结束时,王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看了系图的一些关于系里历史的珍贵照片和资料。对于我们这些大一、大二的学生们而言,很多老先生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但当看到从陶履恭先生至今一代代系主任与老教授的照片,看到从第二届毕业生照片开始的一届届毕业生合影的时候,看到1918年的几乎与我们有着相同课程课表的时候,就像是有一条历史的长河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这些老先生为我们走出来的,是这些不知名的师兄师姐们为我们开辟的,我们正走在这条路上,而且还要继续走下去。八十年前在讲台上讲授德国古典哲学的郑昕老师身影似乎还在,也许就像系图旁边227教室中讲授《精神现象学》的先刚老师那样,那种精神一直都在……
半年时间过得很快,系图书馆伴随了我在团学工作的这段时光。不论是整理图书,还是举办讲座,我和我的同伴们都怀着一颗志愿的心,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不仅仅帮助他人切实地解决了困难,也能够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的感受与生命状态的提升。我想就像师兄说的那样,学生会也是如此,是一个为大伙服务的团体。不论我们承担着怎样的责任,这样的发心永不改变。
最后,我想代表哲学系青协感谢在这半年来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志愿机会的系图书馆,感谢馆长吴天岳老师和馆员王文利老师对我们的支持和包容,谢谢老师们!
供稿:哲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 郝董凡
哲学系17级同学:熊江韬、韩硕璠、宋娜瑛